[主持人]各位网民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访谈节目。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成武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崇雷。您好,潘局长!欢迎您做客成武县人民政府网。
[潘崇雷]主持人好,网民朋友,大家好!感谢县政府网站提供这样一个与大家交流的平台,我代表成武县教育和体育局对社会各界多年来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主持人]潘局长,我县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近期县政府又专门印发《成武县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重点攻坚任务工作方案》。请问,我省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我县入选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的背景是什么?
[潘崇雷]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殷切希望,教育部将山东确定为开展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的试点,要求山东省为全国振兴乡村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随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教育厅开展遴选建设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争取工作,要求深入调研论证,编制好实验方案,扎实推进组织实施。县教体局牵头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坚持边规划边实施原则,持续深化推进全县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并牵头编制了《成武县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重点攻坚任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经县级申报、市级推荐、省里专家审核及现场答辩陈述,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且为全市唯一。
[主持人]潘局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县乡村教育实验区工作方案的起草过程和主要内容。
[潘崇雷]去年年初起,县教体局牵头成立起草小组,先后到各镇街学校组织座谈、开展调研,并充分征求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和县直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对《工作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县领导更是多次召集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研究论证。
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县乡村教育工作的实际条件和特色优势,我们对标《省专项方案》设计的重大改革突破项目,认真分析论证研究,确定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强化乡村骨干校(园)长培训、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加快乡村书香校园建设等四项实验任务。
[主持人]潘局长,为做好实验区先行先试工作,咱们有哪些具体打算?
[潘崇雷]一是立足各镇街实际,统筹考虑人口基数、村庄距离,合理规划改造提升一批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项目。在先期南鲁集镇实验小学试点建设公办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上,2024年再完成大田集镇中心小学、汶上集镇中心小学、党集镇中心小学、白浮图镇中学和孙寺镇中学等5个乡村公立寄宿制学校试点建设,2025年实现公立寄宿制学校乡镇驻地全覆盖。二是持续推进乡村骨干校(园)长培训工程和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人选发现跟踪培养机制。做细做实教师培训,以过硬的师资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缩小镇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三是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学思案”教学研究,切实完善城乡联合教研制度、城区教师乡村助教助研机制,推动优质学思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大16个乡村学区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一校一品”特色课程品牌学校占比不低于50%,乡村学校核心团队引领全学段全学科100%覆盖。四是持续提升乡村学校“阅读共同体”建设成效,开展乡村教育振兴“双百〞阅读活动,建设“100间种子阅读教室”、打造“100节优质阅读课堂”,完成3所省级乡村书香校园创建目标,实现市县级乡村书香校园全覆盖。
全省首批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的成功争取,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将继续培育和储备改革试点,在后续省级实验工作中“揭榜”承担更多改革攻坚任务。
[主持人]潘局长,为做好《工作方案》推进落实工作,咱们将采取哪些保障措施?
[潘崇雷]加快乡村教育振兴,既是群众所盼,也是现实之需,更是政策要求,需强化措施,保障扎实有序推进。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强化对乡村教育振兴的领导,着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积极履行行业责任,形成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落实好乡村振兴进程中各项工作任务。二是加强化督导考核。围绕承担的实验任务,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列为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要事项,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对乡村学校开展个性化评价考核。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将其作为评价镇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水平、校长职级制考核和职称比例分配、教师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因素。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利用好线上线下、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全县乡村教育振兴取得的巨大成效,解读好各项惠民、富民教育政策措施,营造上下齐心,全社会共同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浓厚氛围,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
[主持人]非常感谢潘局长的详细解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交流到这里。
[潘崇雷]谢谢主持人,谢谢网友。更感谢“政务访谈”节目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就教育工作和大家进行交流,也欢迎大家对全县教体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将积极采纳并认真改进。关于教体工作的其它内容,请大家及时关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信息。